Skip to content

Commit 5fe2eb9

Browse files
committed
精簡傳統開發流程的描述,刪除冗長內容以提升可讀性
1 parent 9a80b2f commit 5fe2eb9

File tree

1 file changed

+1
-37
lines changed

1 file changed

+1
-37
lines changed

source/_posts/2025/sdd_spec_kit.md

Lines changed: 1 addition & 37 deletions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
@@ -19,43 +19,7 @@ TL;DR
1919
跟過往的開放方式什麼不同???
2020
什麼原因讓它興起 ???
2121

22-
## 傳統開發流程(1990之前)
23-
24-
回顧軟體開發的歷史,個人電腦時代到網路時代(1975~1990)
25-
26-
大部份是傳統的瀑布式開發(Waterfall)流程是這樣的:
27-
28-
像是接力賽跑一樣一棒接一棒。
29-
30-
### 需求分析 → 系統設計 → 實作 → 測試 → 部署 → 維護
31-
32-
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交付物:
33-
34-
需求分析:產出需求規格書(SRS),對應的角色會有 PM(產品或專案經理)
35-
36-
系統設計:產出設計文件(HLD/LLD),對應的角色會有 SA/SD(系統架構師/系統設計師)
37-
38-
實作階段:產出程式碼,對應的角色會有 RD(工程師)
39-
40-
測試階段:產出測試報告,對應的角色會有 QA(測試工程師)
41-
42-
這個流程有幾個特點:
43-
44-
線性且不可逆 - 每個階段必須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,很難回頭修改
45-
46-
文件導向 - 大量的文件作為階段間的交接依據
47-
48-
後期才見成果 - 要等到實作階段完成,才能看到實際的軟體
49-
50-
變更成本高 - 越晚發現問題,修改成本越高
51-
52-
在這個模式下,規格文件的角色是契約和藍圖。團隊花費大量時間撰寫詳細的規格,試圖在開始編碼前就想清楚所有細節。
53-
54-
但實務上,這些文件往往:
55-
56-
- 寫完就過時,因為需求會變
57-
- 與實作脫節,因為開發時會發現新問題
58-
- 成為負擔,因為要花時間維護卻沒人看
22+
## [傳統開發流程(1990之前)](https://blog.marsen.me/2025/10/30/2025/sdd_spec_kit_water_fall/)
5923

6024
## 敏捷開發流程(1990~至今)
6125

0 commit comments

Comments
 (0)